Qwen:從通義千問到開源生態的技術深度解析

詢問Qwen

核心技術:Qwen 的架構創新與歷史演進

Qwen(通義千問)系列模型是阿里巴巴在大型語言模型(LLM)領域的代表作。其核心架構以 Transformer 為基礎,但持續在細節上進行創新。從早期的 Qwen-1.5 到最新的 Qwen-2,模型的發展軌跡體現了對效率與性能的追求。Qwen-1.5 採用了 SwiGLU 激活函數、**分組查詢注意力(GQA)**與 **Rotary 位置編碼(RoPE)**等技術,旨在提升運算效率。而 Qwen-2 則更進一步,導入了與 Llama 3 類似的架構,並將 GQA 應用於所有模型尺寸,大幅提升了推論時的記憶體頻寬利用率,同時優化了資料處理流程,確保模型能從海量高品質資料中有效學習。

訓練資料與多語言能力:卓越性能的基石

Qwen 模型的卓越性能,根植於其龐大且高品質的訓練資料集。這個資料集包含超過 3 萬億(Trillion)Token,涵蓋了中、英、俄、法、西、德等數十種語言。特別是針對中文資料的深度優化,讓 Qwen 在中文語境的理解和生成方面表現出色。這種大規模、多語言的訓練,賦予了 Qwen 強大的通用性與跨語言能力,使其在全球範圍內的應用都具備競爭力。

優化的分詞器:高效處理多國語言的關鍵

Qwen 採用了專為其多語言資料集設計的分詞器(Tokenizer),其詞彙表(Vocabulary)大小為 151,851。這個分詞器能高效處理多達 27 種語言,並且對中文字元進行了特別最佳化。相較於其他模型,Qwen 的分詞器能以較少的 Token 表示更長的中文文本,這不僅提升了模型的處理效率,也降低了推論時的運算成本,是其在多語言應用中脫穎而出的關鍵技術之一。

模型蒸餾與高效能部署:從雲端到邊緣的全方位佈局

Qwen 透過模型蒸餾(Model Distillation)技術,將其強大的能力從大型模型轉移到較小的模型上。例如,Qwen-7B 能夠在許多任務上逼近甚至超越參數更大的競爭對手。這使得 Qwen 可以在多種硬體環境下高效運行,從雲端伺服器到個人電腦,甚至邊緣設備。此外,Qwen 也提供了多種量化版本(如 INT4、INT8),進一步降低了模型部署的記憶體需求與運算成本,為技術的普惠化提供了可能。

Qwen-7B 在整個 AI 生態中,經常被當作**模型蒸餾的「學生模型」**來使用。

  • Qwen-7B 的原生能力:它是一個獨立訓練的通用模型,在中文理解、多語言處理、程式碼和數學等方面表現出色。
  • Qwen-7B 在蒸餾中的角色:由於其輕量化且高效的架構,許多開源社群和研究者會利用它作為基礎,透過模型蒸餾技術,從其他更強大的教師模型(如 DeepSeek-R1)那裡,額外學習特定的高階能力,例如更精準的邏輯推理。

1. 訓練資料集生成:教師模型的大規模自產數據

這一步是蒸餾的靈魂。研究團隊並非使用一般的公開資料集,而是讓 DeepSeek-R1(教師模型)自行產生大量的高品質、有結構的資料

  • 任務與提示詞設計:研究人員精心設計了大量的提示詞(prompts),這些提示詞涵蓋了數學、邏輯推理、程式碼生成等高難度任務。例如,「請解這道微積分題,並詳細寫出每一步驟」、「寫一個 Python 函數,實現…功能」。
  • 思考鏈(Chain of Thought, CoT)生成:DeepSeek-R1 在處理這些提示詞時,會被引導產生詳細的思考過程。這個過程包含了它如何逐步分析問題、得出中間結論,直到最終答案。這個「思考過程」比單純的答案更有價值,因為它包含了模型的推理邏輯。
  • 資料過濾與清洗:產生的數據會經過自動化的品質過濾,移除那些答案錯誤或推理過程不夠清晰的樣本,確保學生模型只學習到最優質的知識。

2. 監督式微調(Supervised Fine-Tuning, SFT):精準學習教師模型的行為

有了 DeepSeek-R1 產生的海量 CoT 資料集後,接下來就是訓練 Qwen-7B(學生模型)的階段。

  • 單輪次或多輪次對話格式:訓練數據會被格式化為單輪或多輪的對話格式,包含用戶的提示詞、DeepSeek-R1 產生的思考過程,以及最終的答案。
  • 損失函數(Loss Function)設計:訓練的目標是最小化 Qwen-7B 的輸出與 DeepSeek-R1 輸出的差異。這裡的「輸出」不僅僅是最終答案,還包括了整個思考鏈。這使得 Qwen-7B 學習到的不僅是答案,更是 DeepSeek-R1 的推理模式。
  • 高效能硬體與軟體:這一步需要強大的 GPU 集群來進行訓練。通常會使用 PyTorch、TensorFlow 等深度學習框架,並搭配高效的訓練技巧,如梯度累計(Gradient Accumulation)、**分散式訓練(Distributed Training)**等,以處理龐大的數據集。

3. 模型評估與驗證:確保知識轉移的有效性

在微調完成後,需要對蒸餾後的模型進行嚴格的評估,以確保其效能確實得到了提升。

  • 基準測試(Benchmarks):研究團隊會使用標準的基準測試集,如 MMLU、GSM8K(數學)和 HumanEval(程式碼),來評估 DeepSeek-R1-Distill-Qwen-7B 的表現。
  • 與教師模型對比:將蒸餾後模型的效能與原始的 Qwen-7B 以及教師模型 DeepSeek-R1 進行對比,驗證其在特定任務上的提升幅度。
  • 與其他蒸餾模型對比:也會與其他社群中類似的蒸餾模型進行橫向比較,以確定其競爭力。

透過這些精準的實作步驟,DeepSeek-R1 的高階推理能力得以成功地濃縮並轉移到 Qwen-7B 上,最終創造出一個既高效又聰明的模型。

Qwen 模型系列介紹與比較

模型尺寸核心定位與性能典型記憶體需求
(VRAM/RAM)
0.5B輕量級模型,適合快速回應與簡單任務。是邊緣運算和移動裝置的理想選擇。約 0.5 – 2 GB
(INT4: 0.5GB, FP16: 1GB)
1.8B入門級模型,相較於 0.5B 有更好的通用能力。適合在資源有限但需要較佳品質的場景使用。約 2 – 4 GB
(INT4: 2GB, FP16: 4GB)
4B中階通用模型,在效能與資源消耗之間取得平衡。足以應對大多數常見的語言任務。約 4 – 8 GB
(INT4: 4GB, FP16: 8GB)
7B主流通用模型,是目前開源社群最受歡迎的尺寸之一。效能強大,能處理複雜的問答、程式碼生成等任務。約 4 – 16 GB
(INT4: 4-5GB, FP16: 14GB)
72B旗艦級模型,具備與 GPT-3.5 匹敵甚至超越的頂尖效能,適合需要高階推理、複雜指令遵循的任務。約 48 – 144 GB
(INT4: 48GB, FP16: 144GB)

不同模型的推理硬體建議

模型的硬體需求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:模型尺寸運算精度。量化(如 INT4)可以大幅降低記憶體佔用,讓模型能在更低階的硬體上運行。

1. 輕量級模型 (0.5B, 1.8B)

這些模型專為邊緣運算低功耗設備設計。

  • CPU:大部分具備 4GB 以上 RAM 的現代 PC 和筆記型電腦都能運行,但速度較慢。
  • GPU:NVIDIA MX 系列或較舊的 GTX 系列,只要有 2 GB 以上 VRAM 即可。
  • 其他硬體:Apple M 系列晶片、高通 Snapdragon 處理器(具備 NPU)、樹莓派等嵌入式裝置。

2. 主流通用模型 (4B, 7B)

這是目前最常在個人電腦上部署的尺寸,通常需要一張具備一定顯存的 GPU。

  • GPU
    • INT4/INT8 量化版本8GB VRAM 是最低門檻,例如 NVIDIA RTX 3060/4060AMD RX 6700 XT。這類顯卡能以不錯的速度運行 7B 模型。
    • FP16 半精度版本16GB VRAM 是較為流暢的選擇,例如 NVIDIA RTX 4090 (24GB)RTX 4070 Ti (12GB)
  • CPU:若不使用 GPU,則需要 16 GB 以上 RAM,但推論速度會非常慢。

3. 旗艦級模型 (72B)

此類模型需要專業級硬體或多卡協作,主要用於企業級應用與學術研究。

  • GPU
    • INT4 量化版本:至少需要 48GB VRAM。這通常意味著需要使用專業卡,如 NVIDIA A100 (80GB),或透過多張消費級 GPU(如兩張 RTX 4090)來協同運算。
    • FP16 半精度版本:需要超過 144GB VRAM,必須使用多張 NVIDIA A100/H100 等專業伺服器級 GPU 才能運行。
  • 雲端服務:由於硬體需求高,最常見的部署方式是租用如阿里雲、AWS 等的雲端 GPU 服務。

重要提示:實際的推論速度和記憶體佔用,會受到推論框架(如 vLLM, GGUF, TensorRT-LLM)和量化方式(如 Q4_K_M, Q5_K_S)的影響。選擇適當的框架和量化版本,能讓模型在有限的硬體上發揮最佳效能。

模型微調 (Fine-tuning) 是將一個預訓練模型 (Pre-trained Model) 應用於特定任務的關鍵步驟。

預訓練模型就像是一個博學多聞的學生,它閱讀了大量的書籍(海量網路資料),擁有廣泛的知識基礎。但它可能不擅長回答特定領域的專業問題,或是遵循特定的指令風格。微調的目的,就是讓這個「博學的學生」變成某個領域的「專精專家」

微調的三個核心目的

1. 提升特定任務的效能

預訓練模型雖然通用,但在特定任務上(例如醫療診斷、法律文件分析)的表現可能不夠精確。透過微調,模型會在少量、高品質的領域專屬資料上進行學習。這使得它能夠學會該領域的專業術語、推理模式與回答風格,從而大幅提升在特定任務上的準確度。

舉例來說,一個通用的模型可能無法區分中醫辨證的細微差異,但經過中醫診斷資料的微調後,它就能像一位專業的中醫師一樣,根據症狀提供精確的辨證結果。

2. 學習特定的輸出格式與風格

預訓練模型可能只會以一種通用的方式回應。但許多應用需要模型遵循特定的輸出格式,例如:

  • 企業內部對話風格:學習公司內部的溝通口吻。
  • 結構化資料輸出:將非結構化的文字轉化為 JSON 或 XML 格式。
  • 角色扮演:讓模型扮演成某個特定角色,如客服人員、銷售顧問等。

微調可以讓模型精準地學習這些特殊的輸出格式與風格,讓它更符合實際的應用需求。

3. 降低模型部署的成本

微調通常是基於一個較小的模型(例如 Qwen-7B),而這些小模型可以從一個更大的模型(例如 DeepSeek-R1)中進行知識蒸餾。這個過程讓小模型獲得了大模型的智慧,但其所需的運算資源卻遠低於大模型。

因此,微調後的模型可以在硬體資源有限的設備(如個人電腦、邊緣設備)上高效運行,大大降低了部署的成本,讓 AI 技術能夠更廣泛地被應用。

完整的開源模型生態:推動技術協作與應用普及

Qwen 的成功也得益於其積極的開源策略。在 Hugging Face 等開源平台上,Qwen 不僅提供了多種參數規模(如 0.5B、1.8B、4B、7B、72B)的模型,還推出了多模態版本的 Qwen-VL 和程式碼生成版本的 Qwen-Code。這種完整的模型生態,讓開發者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選擇最適合的模型,並利用開源社群的力量共同推進 Qwen 的發展與應用。

*以上文章部份為AI產生內容,無商業用途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