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傳統到革新:新探戈 (Tango Nuevo) 的誕生之路
阿斯托爾・皮亞佐拉(1921-1992)是阿根廷的作曲家、班多鈕手風琴演奏家,他徹底改變了探戈音樂的樣貌,被譽為「新探戈之父」。他的音樂生涯始於對傳統探戈的深刻理解與實踐。早年在紐約度過的童年,讓他接觸了爵士樂與古典樂,為他日後的音樂融合埋下種子。
返回阿根廷後,他加入了當時最負盛名的探戈樂團——阿尼巴爾・特羅伊洛 (Aníbal Troilo) 管弦樂團,擔任班多鈕手風琴手與編曲。這段經歷讓他完全沉浸在傳統探戈的精髓中。然而,他內心渴望突破傳統探戈僅作為舞蹈伴奏的功能性框架。
1954年,他前往巴黎師從傳奇作曲家娜迪亞・布朗熱 (Nadia Boulanger)。在布朗熱的鼓勵下,皮亞佐拉決心不再模仿他人,而是將探戈的靈魂與古典樂的嚴謹結構、爵士樂的即興元素相結合,開創了革命性的「新探戈」(Tango Nuevo)。這種風格強調音樂的聆聽性與複雜性,將探戈從舞池帶入了音樂廳,也因此引發了傳統派的巨大爭議,他們甚至稱他為「殺死探戈的兇手」。但歷史證明,皮亞佐拉不僅沒有殺死探戈,反而賦予了它全新的生命力。
傳奇的五重奏:核心成員與演變
皮亞佐拉的五重奏 (Quinteto) 是他實踐「新探戈」理念最核心的編制。這個編制通常由班多鈕手風琴、小提琴、鋼琴、電吉他與低音提琴組成。歷史上,他的五重奏有過幾個重要的時期:
- 第一代五重奏 (1960-1971):
- 班多鈕手風琴: Astor Piazzolla
- 小提琴: Simón Bajour (後由 Elvino Vardaro 接替)
- 鋼琴: Jaime Gosis
- 電吉他: Horacio Malvicino
- 低音提琴: Kicho Díaz
- 這個時期的音樂充滿了實驗性與原始的張力,奠定了新探戈的基礎。
- 第二代五重奏 (1978-1988):
- 班多鈕手風琴: Astor Piazzolla
- 小提琴: Fernando Suárez Paz
- 鋼琴: Pablo Ziegler
- 電吉他: Horacio Malvicino (後由 Oscar López Ruiz 接替)
- 低音提琴: Héctor Console
- 這是皮亞佐拉最成熟、也是國際聲譽最高的時期。樂手之間的默契無懈可擊,音樂在技巧與情感上都達到了巔峰。許多經典錄音,如《Tango: Zero Hour》,都誕生於此時。
重要合作與經典作品解析
與特羅伊洛 (Troilo) 的合作歲月
在皮亞佐拉自立門戶前,1939年至1944年於特羅伊洛樂團的歲月至關重要。特羅伊洛被譽為「班多鈕的終極巨匠」,他的樂團是當時探戈黃金年代的頂尖代表。在這裏,皮亞佐拉不僅磨練了演奏技巧,更重要的是,他開始擔任編曲者。他為樂團編寫的作品已經展現出不凡的才華與野心,加入了更複雜的和聲與對位,雖然這些前衛的嘗試在當時並未完全被接受,但特羅伊洛給予了他極大的發揮空間。這段經歷讓皮亞佐拉深刻理解了傳統探戈的根源,也正是因為這份理解,他日後的革新才能如此堅實而有力。
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四季 (Estaciones Porteñas)
《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四季》是皮亞佐拉最著名的組曲之一,描繪了他對家鄉港口城市四季變換的情感印象。有趣的是,這四首曲子並非一次性創作完成,而是跨越了數年:
- 夏 (Verano Porteño): 1965年
- 秋 (Otoño Porteño): 1969年
- 春 (Primavera Porteña): 1970年
- 冬 (Invierno Porteño): 1970年
這組作品完美體現了新探戈的特點:既有探戈的激情與憂鬱,又有著巴洛克音樂(如韋瓦第《四季》)的結構影子,但完全是用皮亞佐拉自己的音樂語言來敘述。
與普格利斯 (Pugliese) 的《夏》之比較
奧斯瓦爾多・普格利斯 (Osvaldo Pugliese) 是另一位探戈史上極具影響力的鋼琴家與樂團領導。他的風格以強烈、莊嚴、充滿戲劇性的節奏感著稱。將他的《Verano》(夏)與皮亞佐拉的《Verano Porteño》(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夏)相比較,可以清晰地看到兩種探戈哲學的差異:
- 普格利斯的《夏》: 更加貼近傳統探戈的框架,節奏強勁而穩定,充滿了集體舞蹈的力量感。音樂的張力來自於樂團齊奏時那種雄渾、頓挫分明的能量,彷彿是夏日裡人群在廣場上共舞的熱烈景象。
- 皮亞佐拉的《夏》: 則更為個人化與內省。它以慵懶而略帶不安的旋律開場,描繪出夏日午後的黏膩與躁動。音樂中充滿了不協和和聲與複雜的對位,節奏變幻莫測,更像是一場內心的風暴,而非單純的季節描寫。它更適合在音樂廳中靜心聆聽,感受其中細膩的情感層次。
J’attends (我等待) 與 Se Fue Sin Decirme Adiós (他不告而別)
除了Liber Tango之外,我其實對他印象最深的是小提跟Bass的版本,旁邊放的是新探戈前約194x尾的歌唱版本。
更多Piazzolla的音樂
Cuatro Estaciones Porteñas: Verano Porteño
作為《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四季》中最早完成的篇章(1965年),《夏》完美捕捉了這座城市在炎夏時節那種既慵懶又煩躁的矛盾心情。它的激烈感與《自由探戈》的向前衝刺不同,是一種更內在、更具黏著性的張力。
樂曲開頭,那段緩慢而略帶搖擺的旋律,像極了炎熱午後令人昏昏欲睡的空氣,黏膩、濕熱,帶著一絲無力感。然而,在這份慵懶之下,一股不安的騷動始終在醞釀。突然間,音樂會轉入一段段快速、急促的樂句,節奏變得破碎而充滿攻擊性,彷彿是夏日雷雨來臨前的預兆,或是被酷熱逼得發狂的內心獨白。
《夏》的激烈,是慵懶與騷動的交替出現。它描繪的不是單純的季節景象,而是在那個季節裡,人們內心世界的風景——一種在無盡的等待與突來的激情之間反覆拉扯的感受。
Five Tango Sensations
我必須承認,第一次聆這套《Five Tango Sensations》時,我差點就錯過了它的偉大。當時在一個有些疲憊的晚上,音樂響起,第一首**〈沉睡〉(Asleep)** 的旋律如其名,溫柔而催人入眠,班多鈕手風琴的呼吸悠遠而平靜,弦樂四重奏則鋪陳出一片迷濛的夢境。我確實感到睡意漸濃。
接著,音樂流淌至第二首**〈愛戀〉(Loving)**,那種親密、夢幻的氛圍仍在延續,旋律更加抒情,彷彿在夢中與愛人相擁。我的意識也逐漸模糊,幾乎就要完全睡去。然而,就在〈愛戀〉的中段,一股始料未及的熱情突然從大提琴的琴弦上迸發出來,和聲產生了微妙的轉變,一股強烈的張力瞬間抓住了我,將我從睡意的邊緣拉了回來。
正是在那個半夢半醒、被音樂喚醒的瞬間,我才真正開始「聆聽」這部作品。我意識到,這並非一段段各自獨立的探戈小品,而是一趟完整且深刻的內心旅程。
《Five Tango Sensations》是皮亞佐拉在1989年創作的,是他晚年最重要、也最內省的作品之一。當時他的健康狀況已不佳,這部作品彷彿是他對生命、情感與恐懼的深刻冥想。他不再追求早期作品中那種激烈的衝突與炫技,而是轉向探索更細膩、更抽象的「感覺」。這五個樂章,就是五種心境的快照:
- Asleep (沉睡): 如前所述,這是一段進入潛意識的音樂。它慵懶、憂鬱,帶有催眠般的效果,描繪了意識逐漸模糊、墜入夢鄉的過程。
- Loving (愛戀): 夢境的延續。這段音樂更加溫柔、纏綿,充滿了愛的柔情。但如同將我喚醒的那個瞬間,皮亞佐拉在柔情中依然埋藏著探戈特有的激情與一絲不安,暗示著愛並非只有平靜,更有其深刻的騷動。
- Anxiety (焦慮): 從這裡開始,夢境徹底轉變。音樂變得破碎、急促且不和諧。尖銳的斷奏與緊張的和聲,完美捕捉了那種心神不寧、思緒混亂的焦慮感,彷彿在一個令人不安的夢中驚醒。
- Despertar (甦醒): 標題意為「覺醒」。在經歷了焦慮的風暴後,音樂在這裡找到了一絲曙光。這不是一個充滿喜悅的清醒,而是一種帶著疲憊、但終於回歸現實的清醒。旋律中帶著一種冷靜的決心,彷彿在混亂後重新找回自己。
- Fear (恐懼): 旅程的終點,也是最赤裸的一章。皮亞佐拉用上了刮弦等現代技巧,創造出刺耳、不安的聲響,直面內心最深處的恐懼與對未知的脆弱。音樂在一個懸而未決的氛圍中結束,沒有給出答案,只留給聽眾無盡的思索空間。
總結來說,《五首探戈的感覺》是皮亞佐拉將探戈從舞池和音樂廳,進一步帶入人類靈魂最深處的證明。它是一部需要靜下心來,用整個身心去「感覺」的傑作。



*以上文章部份為AI產生內容,無商業用途。